在云南的少數民族中,要數彝族和羊的淵源最深,滇西、滇西北、滇東有彝族的地方吃羊之風尤盛,彝家人最擅做羊。彝家山寨,逢節日集會或是趕山街,都有全羊湯鍋上市。趕街的在食攤旁,就一碗羊湯鍋,吃上一塊蕎粑粑,再來上二兩苞谷酒,是很愜意的事。
汪曾祺先生寫道:“昆明的牛肉館的特別處是只賣牛肉一樣——外帶米飯、酒,不賣別的菜肴。這樣的牛肉館,據我所知,有三家。有一家在大西門外鳳翥街,因為離西南聯大很近,我們常去。牛肉館的牛肉是分門別類地賣的。最常見的是湯片和冷片。白牛肉切薄片,澆滾燙的清湯,為湯片。冷片也是同樣旋切的薄片,但整齊地碼在盤子里,蘸甜醬油吃(甜醬油為昆明所特有)。湯片、冷片皆極酥軟,而不散碎。”
臨滄江河縱橫,湖泊星羅棋布,魚一多,各地就都有自己的吃法。 蘸水魚二十世紀末開始流行于云南。臨滄蘸水魚一般都用羅非魚。將魚殺后去鰓、除鱗,切段,放入冷水鍋中,放入姜片、蔥段、胡蘿卜條,下料酒和鹽,煮沸,除去浮沫。吃蘸水魚,蘸水很重要,用一碗,放入蔥、姜、蒜、鹽巴、胡椒面、花椒面、煳辣椒面、香菜末。魚肉挑出,蘸水一涮,五味融入肉中,入口一嘗,周身通泰。
烏雞為雞中珍品,中國特有之珍禽。烏雞,顧名思義,它不僅喙、眼、腳是烏黑的,而且皮膚、肌肉、骨頭及大部分內臟也都是烏黑的。烏雞被譽為“名貴食療珍禽”。唐代,烏雞即被當作丹藥的主要成分,用來治療婦科疾病。明代的《本草綱目》記:“烏骨雞,味甘,補虛,膳食最佳。”
人生在世,吃喝兩字,無論酸甜苦辣,都是人間好滋味。要問臨滄哪里既能一站式品嘗美食又能觀看歌舞表演我一定會推薦恒春星光夜市。 恒春星光夜市是臨滄新夜經濟的典型代表,頗有些小資的味道,地位就相當于版納的“告莊”。在這條街上美食的種類一應俱全,既有高端的館子,也有頗具新意的小店,恰恰又在市體育館邊,吃飯、運動、酒吧、夜店、咖啡館都一站式搞定。
汪曾祺先生說:“中國人很會吃雞。廣東的鹽焗雞,四川的怪味雞,常熟的叫花雞,山東的炸八塊,湖南的東安雞,德州的扒雞……如果全國各種做法的雞來一次大獎賽,哪一種雞該拿金牌?我以為應該是昆明的汽鍋雞。”云南在全國名頭最大的是汽鍋雞。
春雨貴如油。幾場春雨過后,邊陲鎮康春意盎然,漫山遍野百花盛開,田野遍地飄蕩著野菜的醇香,人們走進大山,走進田野,挖野菜,采白花,漫步田野,不僅是為了吃,更是一種郊游的樂趣,一種回味孩提時候的鄉愁記憶。
飯食有彩色糯米飯和菠蘿飯。彩色糯米飯將優質糯米用野生染飯花染成黃、白、紫三色,蒸好出鍋,食之有香糯感。菠蘿飯,選取本地種植的菠蘿,把菠蘿掏空,將菠蘿肉剁碎,混入泡好的糯米中蒸煮,出鍋后將蒸好的糯米與菠蘿肉裝入掏空的菠蘿中即可上桌。 佐餐酒為玫瑰茄酒。新鮮玫瑰茄取花瓣,清洗干凈。風干表皮水分,放入無油無水分的干凈瓶子里。放入冰糖,之后加高度酒,保存一個月就可以食用。玫瑰茄酒呈寶石紅色,味道清香,酸甜可口。
臨滄漢屬哀牢,唐、宋屬南詔、大理,明萬歷以后內地幾縣改土歸流,開始形成夷漢雜居的格局,因而臨滄的飲食,云縣、鳳慶、臨翔等內地幾縣區,普遍地受中土漢文化的影響,而邊地滄源、耿馬、雙江等縣在受到外來影響的同時,卻仍保持了自己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臨滄多山,氣候溫和,因而菜源豐富,除了一般的雞鴨魚肉、四時果蔬外,還有外地不易嘗到的山珍野味。二月植物瘋長,油菜花、白花、香椿、刺五加葉、樹頭菜、蕨菜、火楝菜、樹花、魚腥草、馬桑花、雞蛋花……皆可入饌,六月菌子破土,牛干菌、青頭菌、干巴菌、雞縱、栗窩、松茸……這些皆為天然、綠色的健康食品,其中猶以香椿拌豆腐、白花煮豆米、腌蕨菜、素炒干巴菌、菜花拌蜂蛹、油雞縱等讓人嘴饞。
傣族歷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明確記載。漢代稱傣族為“滇越”“撣”,唐代稱為“金齒”“銀齒”“黑齒”,元、明寫作“白夷”,清代以來則多稱為“擺夷”,但以上都是他稱,至于傣族自稱,則一直作“傣”。
潑水節有一樣不可缺少的特色美食——潑水粑粑。潑水粑粑顧名思義就是潑水節吃的粑粑。潑水粑粑的由來和潑水節來歷的典故有關系,是后人為了紀念除掉魔王的七仙女而發明的一種祭祀小吃。
24節氣里清明是一個既和季節有關又和情感相關的節氣。“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是一個懷念親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的美食就往往與親人祭祀習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臨滄人的清明祭祀習俗“二月清明不朝前,三月清明不朝后。”意思是清明節當天,如果屬于農歷二月,祭祀就要在清明節后,屬于三月的,就要在清明節前。據臨滄一位年長的老人說道,每年清明節每個家族都要聚在一起祭祀祖先。舊時一般是每戶拿一只雞、一小包米。等大家伙聚在一起以后就將帶來的雞一起殺煮成一大鍋土雞。做法很樸素,有點類似于現在的云縣土鍋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