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葉種茶體內酶的活性極強,炒機和烘機都難以做到短時間內徹底鈍化酶的活性,但是蒸汽殺青則可以做到。制茶師判斷殺青適度的經驗是:抓一把殺青葉在手,看葉色翠綠,握抓感覺葉梗柔軟,聞有清淡茶香和微弱青草氣。
先有龍窯,才有碗窯村 有文獻記載碗窯村的制陶歷史近三百年,但從博尚大玉地出土的陶器專家證明是明代時期文物。也許碗窯的制陶歷史比中國四大名陶“建水紫陶”歷史更為久遠。 村子取名“碗窯”,因為過去燒制的主要是陶碗,也有泡菜壇和小陶茶罐。伴隨臨滄茶葉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加上又流行起來的“古樸”、“自然”懷舊風,誕生于龍窯的土陶成功引來了市場的關注,于是茶壺、茶杯、花瓶等新器型一批又一批地從金火中誕生。如今,陶碗反而很少人做了,泡茶產品成為了碗窯村的新主打。碗窯村有大小龍窯共15條,其中古龍窯9條;手工作坊108間,土陶非遺傳承人15人。
“春風拂嫩芽,玉手凈無瑕。柔指輕采摘,甘泉煮香茶”。陽春三月,臨滄茶山生嫩芽,鳳慶縣10.5多萬畝茶山有機春茶已陸續進入采摘期。當地的政府搶抓時機,開足馬力組織茶農進入茶園開展春茶采摘,為今年茶產業開好局、起好步,鞏固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 3月22日在鳳山鎮安石村小石龍舉辦了鳳慶縣2022年茶葉產業大會暨鳳慶滇紅茶春茶開采儀式。活動上鳳慶縣宣布介紹“國家級制茶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鳳慶縣第一屆制茶大師”“鳳慶縣滇紅茶非遺傳承人”名單,并為部分代表頒發證書。
日前,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辦,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云南省第十二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活動以“線上云展演”方式舉辦,我市文化和旅游局選送的5個文藝節目榮獲4項大獎。 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由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共同舉辦的高規格、大規模、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省級重要文化藝術賽事,每兩年舉辦一屆,已成功舉辦十一屆。為籌備好此次展演活動,今年以來,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館多次組織相關專家深入8縣(區)對100多個文藝作品進行編排輔導。經過層層遴選,最終選定5個文藝作品參加本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日前,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承辦的臨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及美麗鄉村臨滄世居民族風情攝影展開展,一件件作品展示了臨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優秀成果,一幅幅照片定格住臨滄的絢麗多彩和山川之美。 攝影展分為六個篇章:祭祀習俗篇、勞作篇、婚禮篇、風情風光篇、美食明茶篇、美麗鄉村幸福生活篇。攝影師圍繞我市民俗、節慶活動、勞作場景、人文自然風光、縣(區)的美食、百姓幸福生活場景等題材,創作出一幅幅生動的攝影作品。
中山,意為地處群山之中。中山村地處臨滄市臨翔區鳳翔街道山區腹地,溝壑縱橫,山大溝深,山中有茂林修竹。走進村內,一條干凈整潔的道路穿梭而過,錯落有致的民居相互掩映,非遺文化和秘境森林旅游的結合讓這里有著獨特的魅力。
上世紀40年代前后,產自鳳慶的手工試制滇紅面世并遠銷世界、廣受追捧,滇紅也成為了茶文化中的主要茶品。如果說滇紅茶是中國茶史上一朵名茶之花,那么云南鳳慶的古樹紅茶則是滇紅中的瑰寶。
美麗鄉村臨滄世居民族風情攝影展,讓你意想不到的品茶美食
近日,“鳳慶茶后”鵬城品鑒會于深圳雅昌大廈文人書房順利舉行。據了解,“鳳慶茶后”位于云南臨滄鳳慶大寺鄉平河村的古茶樹博物林,樹圍3.2米,直徑1.02米,樹高19.5米,樹齡2200余歲,是現存野生過渡型茶樹最具代表性的古茶樹。 近年來,古樹紅茶產業繁榮發展,高品質紅茶從小村莊銷往各大城市;與此同時,來自四面八方的茶友也沿著茶馬古道,探尋古老神秘的紅茶文化源頭。茶產業與旅游業相互融合發展,不僅為各地茶友帶去茶中極品,也為紅茶發源地——云南鳳慶的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鳳慶古樹紅茶遠銷各地 滇紅瑰寶推動茶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