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臨滄瀕臨瀾滄江而得名佤文化薈萃之地 中國“恒春之都”亞洲微電影藝術永久舉辦地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全國著名的“核桃之鄉”也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又被譽為
在滄源,大抵有山的地方都有霧。在去往永和口岸的路上,整個山路霧氣彌漫,像是游走在云海中,穿破了層層濃霧,前方突然豁然開朗,縹縹緲緲便到了路邊的觀景臺。這里早已蹲踞了數位攝影師,這倒不足為奇,因為在佤山,云海每天都會隨著時辰和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清晨最靚麗的景致也是不容錯過
“南美”一詞,源于傣語,意為“水之源頭”。 南美拉祜族鄉位于臨滄市臨翔區西南部,距離主城區約48公里,東與博尚鎮相連,北與章馱接壤,西與耿馬縣毗連,南與雙江縣相連。豐富的自然風光是南美拉祜族鄉的一大特色,其林果滿園、百花爭艷,千畝古茶林更顯一片黯然生機,東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白石巖,西有拉祜族生育之母“石佛”,沿途一路獨特的自然風光,使南美展現出獨特魅力。
司崗里溶洞距滄源自治縣勐來村3公里, “司崗里”是佤語?!八緧彙笔恰叭萜?、山洞”之意,“里”是“出來”之意。“司崗里”意思就是:人類就是從這里出來的。
五老山位于臨滄城東面,距臨滄市區18公里,區域面積5.4萬畝,地勢北高南低,主山脊由五老山峰向南北延伸,形成瀾滄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的分水嶺,最高海拔為小龍潭2700m,,最低海拔為金竹林河1900m,以五座山峰遠觀如老人列坐閑談而名,主峰海拔2583米,五老山主峰海拔2583米,年平均氣溫17.2℃。植被為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及云南松、華山松林。有植物137科498種,生長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云南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青樹,及紫金龍、白花貝母蘭等珍稀植物10多種。有野生動物70科200種,其中:獸類22科50種、鳥類37科121種、兩棲爬行類11科29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4種,其中:林麝、黒勁長尾雉2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獼猴、水獺、白鷴、原雞、白腹錦雞等2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石洞寺位于鳳慶縣城東南30公里洛黨彝族鄉箐頭村,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公元1794年,1926年重修。寺內建筑有大殿、兩廂、拱橋、蓮池、雙閣等。石洞寺院有大殿、廂房、二房等共5幢11間,另有古茶花樹一株,合抱有余,為蒲門九蕊十八瓣茶花,與寺齊名。寺前雙閣,建于清道光、咸豐年間,對峙于兩巨石上,其間以石橋相通,建有拱橋、地勢險峻,風景優美。目前已被評為二A級景區。
自然景色非常著迷,聽說滄源冬春季,會有非常壯觀的云霧海,所以特地選擇了冬季前往滄源看云霧。滄源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非常高,加之地形因素影響,氣溫升高,云海急劇翻滾、奔涌,會上演變幻莫測的云山霧海景觀。
歷史文化古樸豐厚,崖畫文物聞名遐。 自然環境優美,佤山碧綠蒼翠。熱帶雨林茫茫,珍稀生物薈萃。珍禽異獸出沒,孔雀大象穿梭。陡巖刀砍斧劈,溶洞迷宮成群。日出彩霞滿天,云海變幻莫測。邊境口岸購物,出國旅游緬甸。旅游后起之秀,科考理想之地。
鳳慶縣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以石洞寺景區、鳳慶文廟、魯史古鎮、紅龜山景區、安石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村等為代表的景區景點,逐漸成為吸引外界游客的景區景點。目前,鳳慶縣尚有大量的旅游資源處于待開發狀態。
19條邊民互市通道。距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 443 公里,距緬甸皎漂港970 公里。從清水河、南傘、永和三個口岸出境,可揭緬北金三角神秘面紗,尋覓三國迷人風物,體驗異域他鄉風情。
歷史上魯史乃是鳳慶通往巍山、下關、昆明直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樞紐和驛站。鳳慶縣城和魯史鎮都坐落在茶馬古道向東南亞延伸的要沖上,是蜚聲中外的“茶葉之鄉”。魯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寬,由東向西把古鎮一分為二
臨滄的鄉村旅游點美的像一幅水墨畫, 美得更像杜甫的詩,李白的“酒” 太陽西下,霓虹燈起,夏日清涼的悠閑的時光怎能辜負。 在鄉村旅游點的民宿的庭院中,伴著鳥鳴,大家圍聚燒烤架旁, 一邊烤著油滋滋的肉串,一邊喝著果飲,把酒言歡,暢快嗨聊。